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之争”刷爆了网络,甚至愈演愈烈。
刷到这些,不禁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敬拜。有没有可能,我们在敬拜中端上的就是“预制菜”?
当本该鲜活的敬拜,变成流程化、格式化的半成品,甚至是临时加热一下的冷冻成品,还能否真正触动人心吗?
更重要的是,还能蒙喜悦吗?
下面,我总结了一些敬拜中常见的预制菜表现:
1. 歌单照搬,不走心
有些主领或团队在预备歌单时,可能就照搬网络上流行的或别人用的清单,或者甚至直接用一些现场视频的MP4。
这样看似效率很高,却少了属灵的预备和寻求,歌声虽在,但心却缺少真实的回应。
2. 排练吃老本,走过场
排练变成走流程吃老本,一直就用只会的那几招,临时“加热”一下就好了。这就好比加热预制菜——虽然快速,但缺少新鲜的火候。
每次用心的预备,才能让我们献上的更好。
3. 形式统一,缺乏创造
每次的流程和形式都固定化,总是“快歌 → 慢歌 → 情绪堆叠 → 收尾”,千篇一律,就连自由敬拜都成了固定模式。
久而久之,就连自己都审美疲劳了,团队也失去更新和突破。
4. 外表精致,内里空洞
很多乐器、音响、灯光、服装都很好,但却缺少真心的投入。练歌5分钟,化妆1小时。
这就好比卖相华丽的预制菜——看得见光鲜,吃不出营养。
5. 依赖情绪调味,而非真实投入
靠灯光和音乐来营造“氛围”,好比预制菜加的调味剂,却少了从心发出的敬拜。
情绪可能被激发,但生命未必能得到建造,只是表面的情绪,没有从灵里发出的真情实感,也是很难得到悦纳。
6. 缺乏现场的火候
预制菜很多步骤已经完成,无法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咸度就无法根据实际需要来减低。
敬拜若完全照剧本走,就容易错过当下的感动与会众的需要。
7. 注重效率,忽视关系
预制菜解决了效率问题,却牺牲了家人围桌的温度。
敬拜团若只追求流程顺畅、时间精准,却忽视人与至高者、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敬拜就会变成节目。
8. 提前制作好的Program
许多团队会把Program设计得很精致,特别是国外很多专业团队,歌单、时间、台词,全部写死,甚至国内很多团队还视若珍宝。
结果流程是顺了,却像一场“精彩的演出”,缺少生命力和自由。
Program本身不是错,但它应该只是“底稿”,而不能是“剧本”;只是方向,不能是“框框”。
9. 只唱旧歌,不唱新歌
许多团队只唱很多年前的老歌旧歌,不唱新歌,更不会写歌。
但保罗的教导是要我们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诗章是诗篇,颂词是有人已经写成的,而灵歌是当下受感而写的。
结语:
其实,敬拜也需要有准备、有框架,预制菜并不是说不能吃,它只是缺少爱、温度、营养和诚意。
不要把敬拜当成了餐馆的快餐,而是家人围桌的爱宴,不是冷冰冰的流程,而是火热的回应。
愿我们在敬拜中,少一点“预制菜”,多一点“烟火气”;少一点“讨好人”,多一点“蒙悦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