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我们聚会被停了,敬拜团面临失业了,我们该何去何从,很迷茫。”
听到这句话,我忽然想起几年前疫情的时候,那段几乎全世界教会都“停摆”的日子。
那时候,我们一样焦虑:没有聚会、没有服事,连“我们是谁”都开始模糊。那种空白、那种失落,是每个服事者都经历过的。
但后来回头看,那段“停”的日子,其实没有让我们失业,而是让我们重新被召回到生命的根源。
一、当外在的敬拜停了,内在的敬拜开始了
敬拜,从来不是在星期天的地方才成立的。真正的敬拜,是当没有麦克风、没有乐器、没有会众,你仍愿意在房间里轻轻唱出赞美的歌,仍然能够在生活中活出敬拜。
那一年,我们不能聚会,但我看到许多人在阳台上唱、在楼顶上唱、在厨房里唱、在Zoom上唱。
原来敬拜的本质不是“在哪里”,而是看“心在哪里”。
有人说必须在山上,有人说必须在城里,有人说必须在殿里,也有人说必须在家里,而祂说过,敬拜是在心灵和诚实里。
所以,当聚会被停时,不妨问自己:
“若没有人听,我还会唱吗?”
“若没有服事岗位,我还会渴慕那一位吗?”
二、当形式被拿走,身份就被显明
敬拜团的身份,不是因为我们有岗位、有排练。那只是形式。其实我们真正的身份,应该是“被分别出来,带领人回到祂面前的人”。
如果在当下的季节里,我们外在的形式暂时被拿走,也许是要我们重新认领:我不只是‘弹琴的’,我还是一位带路的人。
敬拜不是职业,而是呼召。呼召不会因为聚会停了而失效,它只会换一个方式“存在”。
从舞台,转向家庭;从聚会,转向关系。
三、危机,也可能是“转机”
许多伟大的更新,都是在“停工期”发生的。
当年大卫被扫罗追赶,不能进入圣所,他就在旷野写下无数诗篇;约翰被放逐在拔摩海岛,《启》就在那时被写下;保罗被囚于罗马,就在那段期间写下了四封极重要的书信。
有时候,“被停”正是被呼召到新的创造中。
疫情那段时间,我们很多人学会了录制、拍摄、编曲、制作,学会文字创作,许多人在那段时间“长大了”。
如今的“停”,也许又是一个全新的邀请,祂要做一件新的事。
四、下一步:别急着找舞台
这段时间,可以这样预备自己:
- 维持家的关系:哪怕不能聚会,也可以和家人有美好相交的关系
- 巩固根基:多花时间在生命成长、学习预备等个人成长上。
- 记录心路:写下你的焦虑、盼望、DG——那可能成为你的诗篇。
- 寻求带领:不一定是寻求一个新的舞台,有可能是新的形态。
结语
敬拜团不会失业,因为真正的敬拜者从来不是依靠“岗位”而存在,而是靠“呼召”。
如果这一季的“停”,能让我们再次单纯地回到那一位面前,那么,这就不是失业,而是被更新的开始。
“当一切都安静下来,你是否仍愿意唱那一首无人听见的歌?”
那,也许就是你新的敬拜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