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点索引:Riff、Lick、Chord Voicing/和弦配置、Voice Leading、Hook、Pad、Dynamics/动态、PGM、Sustain、Damper、Hold/踏板、Mainstage、Chord Progressio/和弦进行、Stereo/立体声、In-Ear Monitor/入耳式监听、Metronome/节拍器…
同学们好!
之前在“敬拜100问”系列中分享过:乐理小白如何能听出歌曲是什么调?
包括在我们的“敬拜司琴即兴伴奏课程”里面,我们也有专门教同学们如何听歌定调,但通常的听歌定调主要针对两个常用调,也就是大调和小调。
若对于主要使用简谱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大调还是小调,他们只需要知道1=什么音,所以对他们而言,Am小调和C大调都是用1=C来表示。
绝大多数都情况,我们根据歌曲最后一个音或首末和弦就可以基本推算得出这首歌的调,但这也并非绝对。
例如今天要和同学们分享的这首《启示录之歌》就是例外,我们先来听听看吧。
https://i.y.qq.com/v8/playsong.html?songid=345153619&songtype=0#webchat_redirect
这首歌的首和弦是D,末和弦是G,很多谱会标1=G,也有标1=D的,那么到底这首歌是G大调还是D大调呢?
其实这首歌既不是G大调,也不是D大调。
为什么有人会当它是G大调呢,因为这首歌的旋律音都包括在了G大调音阶的7个音里:G、A、B、C、D、E、F#、G。
但有个问题,这首歌却是从D和弦开始的,如果是G大调音阶的话,D和弦是属和弦,通常不会当第一个和弦使用的。
那么如果是D大调的话,音阶应该是:D、E、F#、G、A、B、C#、D,但这首歌没有C#,而是有C。
所以很多同学就会困惑了,那么这首歌到底是什么调呢?
/
好问题!
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音乐中除了有普通的大调小调音阶,还有所谓的“调式音阶”概念。
🎸 我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和同学们解释一下 “调式音阶” 和 “普通的大调小调音阶” 的区别。
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不同风格的“音乐家族”。
🎼 普通的大调 & 小调音阶是什么?(最常见的音阶)
大调和小调就像 “标准音阶家族”,是音乐里最常用的两个“家族”。
大调音阶(Major Scale):
• 听起来 明亮、快乐、开放。
• 举例:C大调音阶:C – D – E – F – G – A – B – C
• 用钢琴来比喻:所有白键,从C到C。
小调音阶(Minor Scale):
• 听起来 悲伤、忧郁、情感深刻。
• 举例:A小调音阶(自然小调):A – B – C – D – E – F – G – A
• 用钢琴来比喻:所有白键,从A到A。
总结:
• 大调和小调就是最常见的“音乐家族”。
• 大调=开心风格,小调=悲伤风格,当然也不是绝对。
🎼 调式音阶是什么?(调式就是更多的“音乐家族”)
调式音阶就是在 “大调 & 小调家族”之外的特殊家族,它们也使用相同的音符,但起点不同,感觉也完全不同。
怎么理解?
• 想象一个大家庭中有7个兄弟姐妹,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
• 但他们都有相同的“基因”(音符)。
• 他们的差别只是 “谁来做老大?”(即:哪个音符是主音、基础音)。
🌟 七个调式(大家庭的七个兄弟姐妹)
假设我们用 C大调的七个音符(C – D – E – F – G – A – B – C):

• 调式音阶就像同一个家族里,性格各异的亲戚——有的很酷(Mixolydian),有的很忧郁(Dorian),有的很神秘(Phrygian)。
✅ 如何理解对比?
• 如果我们用 C大调的音符演奏,但以不同的音为主音,就会听起来完全不一样。
• 例如:
• 从 C 开始 = C大调(Ionian)➡️ 明亮
• 从 A 开始 = A小调(Aeolian)➡️ 悲伤
• 从 G 开始 = G Mixolydian ➡️ 欢乐但又有点野性
/
综上所述,现在知道《启示录之歌》是什么调了吧?
其实这首歌是D Mixolydian 调式(混合利地调式),有一种开放、呼求的感觉以及敬拜的神圣氛围。
D Mixolydian调式的音阶刚好是:D – E – F# – G – A – B – C。
这首歌的和弦进行是:D – Am – C – G。这是一个流行歌曲里很少会有的和弦进行,似乎有一种不一样的天上的氛围感。
C和弦(bVII)是Mixolydian调式的标志性和弦,而D才是主和弦(I)。
/
同时,《Revelation Song(启示录之歌)》这首歌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留意,也就是它的间奏部分。
那里转变成了Am调(A小调) 或者说是A Aeolian调式(自然小调)。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现象。
🎵 原本的和弦进行(Verse & Chorus 部分)是:D – Am – C – G,这本质上是 D Mixolydian 调式(D – E – F# – G – A – B – C – D)。
🔀 但间奏突然转调到了Am调。
在很多敬拜团队的现场中,间奏或Bridge部分会转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情绪与色彩,这种转调是非常常见的做法。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Am调 或 A Aeolian 调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转调选择:
1. 音阶对比:
• D Mixolydian(D – E – F# – G – A – B – C)
• A Aeolian(A – B – C – D – E – F – G)
🔑 相似之处:
• 两者都包含了 D, E, G, A, B, C 六个音。
• 唯一不同的是:D Mixolydian 中有 F#,而 A Aeolian 中有 F。
2. 和弦的对比与共用:
• D Mixolydian 使用的和弦:D, C, G, Am。
• A Aeolian 的主要和弦:Am (i), Dm (iv), F (VI), G (VII), C (III), E (V)。
3. 转调的自然性:
• 当歌曲进入间奏部分转到 Am(A小调),实际上是从 D Mixolydian 的 V 和弦(Am) 展开。
• Am 是 D Mixolydian 中的和弦,也是 A Aeolian 的主和弦,Am和弦是两种调式中共享的和弦,因此这种转换非常自然。
4. 为什么要这样做?
• 情绪对比:从一种大调的开放感(D Mixolydian)转为小调的深情感(Am)。
• 构建情感张力:特别是在敬拜歌曲中,进入 Am 调时更容易制造出 “呼求”或“渴望” 的氛围。
• 编曲灵活性:允许编曲者在Am调上做旋律即兴、吉他Solo或电子合成音效的堆叠,带来更丰富的音色对比。
其实Justin老师的《黑味爵士系列课程》里有许多调式音阶的知识点哦。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