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翔巴德
上次分享了“我和敬拜团团长大吵了一架!”后收到了很多家人的留言。
有些家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甚至上一周刚经历过,也有家人看到标题就有了条件反射。
看来我们都是同路人,因为只有同路人,才会有同样的经历。
在一个团队里共事久了,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太“顺”甚至“很不对付”的关系。
也许是因为性格不同、理念不同,也许是沟通有误,也许只是一个小细节,彼此却放大了解读。
慢慢地,曾经轻松自然的互动变得小心翼翼,原本默契的配搭也开始出现裂缝。
团队还在继续,但关系却“卡”住了。
那该怎么办?
/
我曾经也陷入过这样的困境,问自己无数次:要不要讲开?会不会更尴尬?要不要忍让?是不是太软弱?
直到有一天,山哥和我说了一句让我豁然开朗的话:先问自己对这段关系和这个团队有什么期望,因为你的期望决定你的处理方式。”
原来,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是:我期望对方怎么对待自己,以及我们期望对方作出怎样的回应。
但是单把期待建立在对方身上是不够的,因为关系是两个人的,是相互的,我们应该问自己的是:我对这段关系的期望是什么?我怎么做才能更靠近我的期望?
我陷入了沉思:我是希望一起成长同心前行呢?还是分道扬镳再无交集?
如果我的期望是前者,那么我的态度和处理方式都应该以这个为目标,如果我的期望是后者,那么我的处理方式又会不一样。
也许你不会立刻去“谈清楚”,但你可以先在心里选择饶恕;你可以先选择温柔回应一次、体谅一次、再走近一步。
不是为了讨好,而是出于对关系的盼望。
团队中真正有力量的关系,不是从来没有摩擦,而是在摩擦中仍然愿意选择忍耐和宽恕。
/
但问题来了,当我们在情绪里的时候,我们很难冷静的思考,以至于我们想要放弃。
这时候,我们还需要问问父对这段关系的期望是什么?
常常,我们自己的期望不一定符合父的期望,这时我们需要归正自己回到父的面前。
彼此相爱,合二为一,彼此同心…
似乎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该怎么办呢?
/
通常来说,关系出裂痕的时候,我们有常见几种反应:
- 回避型:装作没事,减少接触,维持表面和平
- 对抗型:找机会翻旧账,明里暗里反击
- 自我怀疑型:反复揣测是不是自己不够好,被讨厌了
- 求和型:勉强微笑、主动沟通,却常常换来更深的挫败
所以,在这里几点提醒与实际的建议,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成长。
1、不要放任情绪发酵
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灵忧伤,谁能承当呢?(箴 18:14)
在关系冲突中,未说出口的情绪往往才最具杀伤力。
若有委屈或误解,找合适时间、用合适语气说出来,比冷战更有医治的可能。
2、保守彼此的“脸面”
哪怕你知道对方错了,也不要在人前揭露或嘲讽。
“遮掩人过的,寻求人爱;屡次挑错的,离间密友。”(箴 17:9)
尊重,是修复关系的第一步。
3、以“共同使命”为中心
在关系紧张时,要回到:我们为什么要一起走?我们共同的异象与目标是什么?
这可以拉住我们,不被情绪带走。
当我们记得“我们不是彼此的对手,而是同路人,是家人,是兄弟和姐妹”,心会柔软很多。
4、愿意等候对方成长,也等候自己改变
有时候父让我们看见问题,不是为了要我们立刻指出,撕开破口,而是为要我们寻求方法堵住破口,而这需要许多的包容与忍耐。
但忍耐是一种爱的语言,时间是父处理人心的方法之一。
结语:
在团队中,我们无法控制别人怎么对我们,但我们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心继续对待对方。
我们愿意人怎样待我们,就当这样待人。
不是因为我们有多高尚,而是因为我们看重这段关系和共同使命的价值。
愿我们都能成为“带着盼望活着”的人,
即使经历裂痕,也仍相信修复、仍渴望合一、仍愿意再走近一点点。
因为在这一切之上,还有一位始终忍耐我们,没有放弃我们,正以更大的恩慈,教我们如何彼此相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