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年,我认识的一个团队,攒了一笔预算,终于买下了一套梦寐以求的罗兰TD17KV电子鼓。
大家当时兴奋极了,觉得以后敬拜一定会更有力量。那天,队员们轮流上去敲了几下,拍了照片发朋友圈。
结果呢?半年后,那台电子鼓就被摆在角落,蒙了一层灰。
为什么?
因为团队里没人真正委身学习打鼓并愿忠心在这个岗位上服事。
本来有个专业的打鼓的弟兄,是开琴行的,这套鼓就是找他买的,可后来因为琴行工作太忙就没有坚持下来。
最后,这台鼓成了“展示品”。
我估计,很多团队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乐器买回来了,却一直闲置。
一、为什么乐器会“吃灰”?
1、盲目跟风,缺乏规划
看到别的团队有,就觉得自己也该有。结果场地不适合、风格不匹配,甚至根本没人会用。
2、岗位没有承接
设备买了,却没有稳定的服事者。短期的新鲜感过去后,乐器只能闲置。
3、基础未稳,欲速不达
合奏、音准、节奏都还没磨合好,就急着上复杂编制,结果乐器成了鸡肋。
4、缺乏长远眼光
把买设备当作“升级”,却忽略了长期的学习、维护和培养,结果买的越多,闲置的越多。
二、先学会“做减法”
敬拜不是堆砌乐器,而是建立根基。很多时候,团队需要的不是“再买点什么”,而是“先稳住什么”:
- 核心岗位先稳定:
主唱 + 键盘/吉他 + 箱鼓,这是我们推荐的最基本的骨架。
- 音乐素养先打底:
节奏合一、和弦配合、彼此聆听,这些比设备更重要。
- 心态先对齐:
同工要明白,敬拜不是表演,而是带领会众进入敬拜氛围。
三、再迭代逐步增加
等根基打稳了,再进入“加法”的阶段:
1、明确需求,再考虑购买
先确认有人愿意长期学习并承担这个岗位。
2、先提升音质,再追求效果
一台靠谱的调音台,常常比买一台新乐器更急需。
3、建立传承,避免断层
有人用,也要有人能教,培养预备同工,避免“人走了,乐器也废了”。
四、结语
“吃灰”的乐器提醒我们:敬拜的力量,不在于设备的数量,而在于根基是否牢固。
如果根基没打好,再多的设备也是摆设;但当根基扎实,每一个增加的乐器都会成为祝福。
👉 所以下次团队要买设备前,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们真的需要吗?
- 有人能用吗?
- 能长期服事吗?
若答案是否定的,或许最智慧的选择,就是暂时先放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