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做过现场摄像?
我们团队是打疫情以后就一直保持线上同步,通常线上的时候会有3个机位,而我有时候会负责其中一个机位。
在一次聚会中,我拿着摄像机,负责捕捉敬拜的画面。
音乐声响起,导播在对讲机里和我说:给会众特写。
我把摄像机转向会众,缓缓把镜头拉近,想捕捉会众投入敬拜的美好瞬间。可是当特写定格时,我震惊了。
我看到的是:
有的人低头滑手机;
有的人嘴唇紧闭,纹丝不动;
有的人眼神游离,好像身体在这里,心却在远方;
还有人打着哈欠,脸上写着敷衍两个字。
我心想:这是我们所说的“敬拜”吗?这真的是面对那位配得尊崇者时的态度吗?
镜头里的画面让我震惊,也让我痛心。
一、镜头背后:会众的百态
作为摄像师,我看到的比台上带领的人更多。
因为镜头会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表情。久而久之,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人并不看重赞美和敬拜。
• 冷漠的面容:他们觉得唱不唱都无所谓,只是机械地站着。
• 心不在焉:嘴巴在唱,眼睛却在东张西望。
• 被动跟随:除非带领人不断催促,否则他们几乎不开口。
• 敷衍应付:有些人甚至只是在等后面的信息,好像敬拜只是“开胃小菜”。
而当我把这些画面放大,心里很难不感到一丝酸楚。
二、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常以为敬拜是“歌唱”,但敬拜远远不是音乐而已。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旋律是否动听,也不在于歌词的文采,而在于我们心中对敬拜的理解与态度。
1. 误解敬拜的价值
很多人把敬拜当作聚会的“前菜”,真正的“正餐”是后面的信息。于是,他们在前半段只是“熬时间”,直到讲员出现才振作精神。
2. 忽略敬拜的对象
当一个人敬拜时若心里想着旁边的人怎么看,在乎别人的眼光,那他唱的就只是表演,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回应。
3. 习惯与麻木
当敬拜变成一种惯例,熟悉的旋律反而可能让人失去感动。嘴唇在动,心却已冷淡。
4. 生活与信仰的断层
如果平日里没有真实的生命追求,到了聚会时,自然也难以发出真诚的赞美。
三、蒙悦纳的敬拜:全人投入
“你们当以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祂。”
这里的“口唱心和”,点出了敬拜最重要的元素:口要唱,心要和。
不是光有声音,没有心;也不是心里觉得感动,却不愿开口回应。真正的敬拜,是全人投入。
再看《诗篇》里,诗人常说:“我的心哪,你要称颂…”
他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命令自己的心,要进入赞美。
这提醒我们,敬拜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氛围”或“情绪”。
四、投入的敬拜是怎样的?
1. 眼目专注
当我们敬拜时,不再在乎镜头、不在乎别人,只单单专注。
2. 身体参与
举手、跪下、拍掌、歌唱,都是身体的表达。若我们可以在球赛中热烈呐喊,为何不能在敬拜中尽情投入?
3. 心灵城实
有时心里可能疲惫或忧愁,但真实的敬拜不是装作喜乐,而是把心境带到那位面前,让赞美成为力量。
4. 全员参与
敬拜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全体会众的合声。当每个人都投入时,那氛围才会充满火热。
五、敬拜不只是“唱歌”,而是“关系”
敬拜的核心不是音乐,而是关系。
• 若我们知道自己正面对一位伟大的创造者,我们的敬拜必然带着敬畏;
• 若我们知道祂是慈爱的父亲,我们的敬拜会充满感恩与亲密。
很多人敬拜时冷漠,是因为忘记了“我们敬拜的是谁”。
敬拜不是形式,而是我们心灵和诚实的回应;不是节目,而是生命的自然流露。
六、如何恢复敬拜的火热?
1. 更新眼光
让我们把每次的敬拜从“开场音乐”提升到“与那位的相遇”。
2. 预备心灵
不要等到聚会才“开机”,在家就先安静、祷告,让心进入状态。
3. 操练投入
即便开始时不习惯举手、不习惯开口,也要学习操练,因为身体的动作会帮助心灵进入。
4. 带着感恩数算
在每一次敬拜中,数算所领受的恩典,让感恩成为歌声的动力。
七、摄像师给会众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人,也许你来聚会已经很多年,敬拜对你来说只是例行公事;也许你觉得唱歌不重要,只是等着后面的信息;也许你怕自己唱得不好听,所以选择沉默。
但我要告诉你,敬拜是我们被赋予的特权,是与至高者心灵相交的时刻。
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不要浪费这段时光。
当你举手,当你开口,当你全心投入,
你会发现——敬拜不仅改变气氛,更改变你的心。
八、结语:当镜头再次对准你
我常想:如果那天的镜头画面,会被放映在天上,会不会显得我们很敷衍?
也许你们的聚会当中并没有摄像机对着你,但是至高者的眼睛是否在看着我们呢?你希望祂看到怎样的你呢?
敬拜不是为别人看的,也不是为镜头的定格,敬拜,是为那一位的心而献上。
下次,当你站在会众中,愿你放下冷漠,忘记旁人,举起双手,大声歌唱。
让天上的镜头捕捉到的,不是冷淡,而是火热;不是敷衍,而是真诚;不是沉默,而是全心的回应。
愿我的吐槽能够光照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