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不难发现,为什么现代敬拜、流行甚至影视音乐中,弦乐(strings)越来越少,而PAD音色却越来越多。
在我们《敬拜司琴即兴伴奏》课上,我们有专门一个单元来教Pad,但并没有教弦乐编曲与演奏。
其实这和音乐制作审美、技术和功能性的三重变化有关。我们可以先放在我们的音乐鄙视链,一起从以下五个角度来理解分析:
🎧 一、音乐制作的“空间化”趋势
早期的弦乐编制(特别是合成弦或真弦录音)追求的是旋律性与动态感,而现代制作更强调氛围、空间与包围感。
例如这首Michael W. Smith的《Above All (2001) 》是典型的钢琴和弦乐主导的作品,弦乐线条清晰、带有“电影感” ,弦乐承载情绪、结尾渐强。
但PAD音色可以快速创造出:
- “空气感”(Airy)
- “空间层次感”(Ambient depth)
- “无冲突的铺底感”(Non-intrusive texture)
例如这首Bethel Music的《Goodness of God (2019)》就是吉他和PAD主导的作品。
编曲中以吉他、PAD、钢琴、人声氛围为主,PAD持续延音,情绪自然流动,没有用PAD来“推高潮”的感觉。
相比之下,弦乐的音头明显、动态大,容易抢主旋律的风头,反而在现代混音中不易融合。
二、PAD比弦乐更“可控”、更“兼容”
弦乐在现场和制作中:
- 频率分布广(容易和人声、钢琴、吉他打架)
- 动态跨度大(弱时听不见,强时太突)
- 音程进动太明显(容易显得“古典”或“戏剧化”)
而PAD则相反:
- 动态可控、可压缩
- 可用滤波器控制明暗与存在感
- 无明显音头,适合衬托
因此,在敬拜音乐或流行电子风格里,PAD成了“情绪地毯”,可以不打扰主要旋律,却始终维持一种“被拥抱”的氛围。
三、审美转向“现代极简”与“氛围感”
在当代敬拜与独立音乐里,制作人追求的是:
“Less movement, more emotion.”
(少一点变化,多一点感觉。)
过去那种“弦乐一推就是感动”的编曲,如今会被听众觉得“太煽情”或“太老派”。
PAD音色的氛围更贴近现代人熟悉的声音语境——类似电子音乐、lo-fi、ambient、cinematic等风格——听起来既有深度又不老气。
四、技术与设备的普及
过去弦乐要靠乐团录制,即使用MIDI弦组或采样库(如EastWest、Vienna),制作成本一样很高。
现在:
- MainStage、Omnisphere、Pad plugin(如Sunday Keys、Bethel Pad、Substance Pad)
- 可一键出氛围音墙
- 同时兼容现场演出与录音棚制作
PAD=低成本 + 高氛围 + 高包容性,自然成为敬拜团队和独立音乐人的首选。
五、敬拜场景功能的改变
弦乐过去多用于强调戏剧张力(如结尾、高潮),而现在的敬拜常追求持续流动、安静同在的氛围。
PAD能帮助主领和乐手维持“敬拜流”,连接歌曲、Pray、默想等环节。
弦乐则显得过于“编曲化”,不够灵动。
总结一句话,让我们不带任何音乐风格的偏见,主要要认识它们两者的不同:
弦乐制造“情绪的起伏”,PAD营造“同在的延续”。
在一个讲求氛围与流动的时代,PAD成了更合适的语言。
在我们爱崇公众号可以搜索PAD,可以找到很多我们关于PAD音色的教学哦,例如:
爱崇软件学堂No.3:电钢琴+iPad演奏双音色,瞬间升级你的琴
……
“天人合一歌唱训练营”:一场更新灵魂体、突破极限的三日歌唱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