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机会去到怒江大峡谷,我不仅在傈僳人的家里,还有在他们的教堂里,都听到了宛如天籁的赞美。
傈僳人不管是坐在竹屋门口还是田埂边,或是吊桥上,几个人随意一唱,都能音准稳定、和声自然、节奏整齐、音色纯净。
那天我问坐在第一排手捧诗歌本唱歌的弟兄:你看得懂这上面的简谱吗?
他说:我看不懂,而且我们都看不懂,我只是在看歌词。
我在想,为什么没有学过唱歌不懂乐谱的傈僳人却能唱出让人震撼的“天籁之音”。
一、他们的音乐来自“生活”,不是“课堂”
我发现,傈僳人的音乐与其说是学来的,不如说是长在他们的生命里的。
他们从小就在山谷回荡的歌声中长大,即使不去教堂,也能处处听到赞美的歌声。
他们似乎天生就对音高、节奏极度敏锐。
换句话说,他们没有上过“音乐课”,但他们的整个生活就是音乐课。
二、他们唱的是多声部和声
傈僳族的合唱非常独特——他们几个人就可以自然分出高低声部,唱出浑然天成的多声部和声。
没有人会去说“你唱主旋律,我唱和音”,
他们只是凭耳朵就能找到一个能让彼此的声音更好听的位置。
这正是“天籁”的奥秘所在:——不是某个完美的声音,而是彼此的倾听与共鸣。
音乐学家曾研究发现,傈僳族民歌中出现了极其精确的自然泛音比例,这种纯正音高甚至比许多西方音乐还要贴近自然声学规律。
他们没有调音器,但他们的耳朵本身就是“调音器”。
三、他们的歌声是赞美的表达
傈僳族的歌不只是好听,更是“有生命”的。
在上世纪初,许多爱的使者从世界各地来到怒江,他们创造傈僳文字,用傈僳文翻译了许多四声部圣诗,从此傈僳人口中唱出了诗歌和赞美,与山歌仿佛融为了一体。
他们用母语唱出信仰,用和声表达赞美。
正因如此,傈僳人的合唱不像表演,更像他们自然说话的方式。
他们唱歌也不是为了掌声,而是为了回应心中的那份敬畏与感恩。
四、他们的“音乐教育”是群体的,而非个人的
在傈僳人当中,没有“明星歌手”这个概念。
他们的音乐不是“一个人唱得多好”,而是“我们一起唱得多和谐”。
我这次参加了他们的感恩节聚会,弟兄姊妹们无论男女老少,都穿上华丽的民族服饰,轮流上台献诗。
这种“共同体式”的音乐教育,让每个人都学习到:唱得好,不是为了突出自己,而是为了声合为一。
他们的声音彼此配合,没有谁在抢,没有谁在压。
正是这种彼此成全的心态,让他们的歌声中带着一种罕见的纯净力量。
五、他们的天籁,其实是“心声”
“天籁”不是技巧的结果,而是地上的心灵与天上那位坐宝座的同频的结果。
傈僳人这种歌声里没有炫技,只有生命与自然的共鸣,深渊与深渊的响应。
也许这正是现代人最缺乏的东西:我们太习惯“学习音乐”,却忘了“让音乐在我们里面活着”。













